令人起雞母皮的非洲歌聲!
————————————
非洲大學生考上台大研究所 以斯瓦希里語禱告獻唱令人動容
來自非洲坦尚尼亞鄉村地區的大學生內森(Nathan Thadeo Yoashi),因考上台大研究所翻轉了他的人生。他於台南聖教會的主日上跪地禱告、獻上詩歌,以非洲通用語言「斯瓦希里語」(kiswahili),搭配非洲大地的音樂、樂器,加上馬太牧區的和聲,唱出澎湃、熱忱的非洲風樂曲〈Baba yetu 我們的天父〉,以主禱文敬拜天父,唱出他的感謝之情,讓在場的會友們都為之動容。
「雖然聽不懂斯瓦希里語,但看到坦尚尼亞的大學生在主日牧區獻唱時熱切、澎湃的禱告、唱詩歌,真的是滿滿感動在心中……。」台南聖教會高敏智主任牧師感動地說道。
內森接受專訪時表示,因申請上長榮大學永續發展國際學系而來到台灣,在朋友帶領下來到台南聖教會,發現台南聖教會是一個非常歡迎國際留學生的教會,因此願意每週騎半個小時的摩托車來教會聚會、參與敬拜。
非洲鄉村牧師孩子 靠信仰翻轉人生
內森表示,他來自於非洲坦尚尼亞鄉村地區,由於父親是當地的牧師,因此他也很習慣教會的生活,大學四年都在台南聖教會,信仰幫助他度過很多人生低潮的時刻。
「我很喜歡台南聖教會,因為有英語堂,牧師會用聖經教導我們如何生活,奉耶穌的名,得到聖靈的幫助。聖經的話語可以指引我們人生的方向。」內森表示,台南聖教會很重視查經,要通過聖經的話,知道神指引的方向。
內森表示,台南聖教會對國際交換學生敞開,有一種「在耶穌裡我們都是一家人」的氛圍,所以他也把台南聖教會當台灣的家,雖然考上台大研究所很開心,想到要離開台南聖教會就非常不捨,但是相信耶穌必有最好的安排。未來若回到家鄉,也會持續的向家鄉的朋友們傳福音,見證主的道。
台南聖教會高敏智牧師與非洲交換學生。(高敏智牧師提供)
台南聖教會高敏智牧師與非洲交換學生。(高敏智牧師提供)
國際小組語言不通 仍相處如家人
台南聖教會因有活潑熱忱的英文牧區、國際小組,也吸引各國學生、外籍上班族、移工前來接受牧養和信仰造就。由於附近長榮大學有國際交換學生方案,因而使台南聖教會有了來自非洲坦尚尼亞、烏干達、史瓦帝尼、蒲隆地等國家的交換學生。
「英文牧區除了這些來自非洲遠方的朋友,還有來自英語系、歐洲及東南亞的信徒。雖然大家語言不通,但是相處得很愉快。」高敏智牧師笑著表示,內森是一個很可愛的弟兄,教會的弟兄姐妹都很接納他。他從一開始一句中文都不會講,到現在可以講得很流利,教會裡的小嬰兒從一看到他就大哭,到現在都玩在一起。他是台南聖教會的家人,就算去台北念書也永遠是家人。
文章來源:基督教論壇報 https://www.ct.org.tw/1379802#ixzz6o1CDd7KN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5萬的網紅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成為七七會員(幫助我們繼續日更,並享有會員專屬福利):http://bit.ly/shasha77_member ✔︎ 購買黃臭泥周邊商品: https://reurl.cc/Ezkbma 💛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
「長榮大學 研究所」的推薦目錄:
- 關於長榮大學 研究所 在 咖啡貓aka楊盈箴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長榮大學 研究所 在 逆齡抗癌汪郁榮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長榮大學 研究所 在 台灣共識 台灣成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長榮大學 研究所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長榮大學 研究所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長榮大學 研究所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長榮大學 研究所 在 南台灣最好的私立大學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長榮大學 研究所 在 關於研究所推甄 - 長榮大學板 | Dcard 的評價
長榮大學 研究所 在 逆齡抗癌汪郁榮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這一個新聞非常的重要!
請大家多分享給身邊非常喜歡用氣炸鍋料理食物的朋友們⚠️
由於氣炸鍋標榜著料理食物可以用更少的油丶更加健康,因此相當受歡迎。但是過去很少人注意到氣炸鍋產生油煙量,是一般油鍋的好幾倍(最高可達13.15倍!)氣流排出夾帶懸浮微粒丶以及微粒上面的一些重金屬與芳香烴物質,對於肺部的健康影響極大,大家也都知道油煙正是肺癌的致癌成因之一。
如果仍然想使用氣炸鍋,建議在與生活空間隔開的廚房開著抽油煙機、戴著N95口罩使用,才能降低風險。
———
長榮大學職業安全與衛生學系副教授張振平解釋,「我們炒菜並沒有一個動力,在裡面催油鍋,沒有把油鍋的煙給逼出來,可是你用氣炸鍋其實是把它用這種旋風的方式把它逼出來,就把它通通帶出來,所以帶出來,當然那個油煙浮起來就被送出去,所以它的量相對來講就不會少。雖然你用的油煙少,可是它噴出來的油煙可能更多。」
教授表示氣炸鍋是利用風扇超高溫熱氣,向下貫穿,透過空氣循環,使食物呈現酥炸口感,但排出氣流卻會向上噴出,充斥在室內環境;就算開啟抽油煙機,氣炸鍋產生油煙量,是一般油鍋最高達13.15倍。
另外在沒有使用抽油煙機的密閉空間情況下,油煙濃度更是啟用前的1525倍。而且產生的細懸浮微粒比PM2.5還小,大多是0.3到0.5微米,更容易跑到肺泡裡面,對健康影響更大。
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淑麗說:「這些油煙懸浮微粒上面的一些重金屬物質,多環芳香烴物質,它會造成上呼吸道的發炎反應,使得哮喘或氣喘相關的症狀更容易出現。」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497924
長榮大學 研究所 在 台灣共識 台灣成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真是人生無常啊 ! 費邊社文創 葉柏祥心肌梗塞過世
葉柏祥(1959年-2020),筆名費邊社,台灣嘉義縣人,世界新聞專科學校、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畢業,擔任《大學雜誌》主編、《台灣時報》記者、《台灣時報》採訪組副主任及撰述委員、《亞洲週刊》資深特派員、《台灣日報》撰述委員、《台灣日報》政治中心主任、《台灣日報》副總編輯、《台灣日報》副總主筆、《台灣日報》總主筆、《美麗島新聞網》總主筆、《玉山周報》副總編輯、《玉山周報》總編輯、望春風出版社總編輯。
https://www.twjlnews.com/newslist.php?newsNo=4530
長榮大學 研究所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成為七七會員(幫助我們繼續日更,並享有會員專屬福利):http://bit.ly/shasha77_member
✔︎ 購買黃臭泥周邊商品: https://reurl.cc/Ezkbma 💛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來看志祺七七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 如果不便加入會員,也可從這裡贊助我們:https://bit.ly/support-shasha77
(請記得在贊助頁面留下您的email,以便我們寄送發票。若遇到金流問題,麻煩請聯繫:service@simpleinfo.cc)
#喪禮 #十萬個為什麼
各節重點:
00:00 前導
01:16 禁忌一:不可以在晚餐後過世?
02:19 禁忌二:不可以讓貓靠近靈堂?
03:17 禁忌三:不可以帶小孩子參加喪禮?
04:08 禁忌四:眼淚不可以滴到往生者身上?
04:58 禁忌五:月經來不可以參加喪禮?
06:00 禁忌六:白髮人不能送黑髮人?
06:54 禁忌七:夫妻不相送?
08:07 檢視喪禮禁忌的標準
09:11 我們的觀點
10:47 提問
11:03 結尾
【 製作團隊 】
|企劃:簡樂
|腳本:簡樂
|編輯:土龍
|剪輯後製:鎮宇
|剪輯助理:歆雅/珊珊
|演出: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喪葬禮俗禁忌|台灣殯葬業資訊網:https://bit.ly/3cTOliQ
→禮儀小知識|台南葬儀社:https://bit.ly/3uq9Ldx
→禮儀百科查詢|仙鄉生命禮儀:https://bit.ly/2Q7syvq
→入殮儀式是什麼?入殮不能看?入殮流程、參加人員、衣服與禁忌揭密!:https://bit.ly/3dD1yMo
→郭慧娟/我想送我的老伴最後一程,不行嗎?:https://bit.ly/3moYase
→喪禮習俗「夫妻不相送」:此世不再嫁娶、情感堅貞不移:https://bit.ly/3aYBZVU
→喪禮怕煞到幼兒除煞小技巧,事圓滿心更安:https://bit.ly/3syeBo3
→《“大姨媽”來喪禮怎麼辦?》—月經和喪禮:https://bit.ly/3wzIC9N
→善意的禁忌|台灣禮俗研究所:https://bit.ly/3moez0f
→郭慧娟/走進死亡咖啡館後才明白,最溫馨的事是談死 :https://bit.ly/3wBIp5S
→破除殯儀館的五大禁忌!喪禮結束不能直接回家?夫妻真的不能相送嗎?【單程旅行社】:https://bit.ly/3wzgZxG
→師娘眼中的人生大事25:去殯儀館該注意什麼?:https://bit.ly/3t12kt4
→親人過世禁忌有哪些?服喪多久能去廟裡拜拜?8小時內不能碰亡者?!【冬瓜行旅】:https://bit.ly/3sWvg5b
→吳信雄,臺灣閩南傳統喪禮之探究 —以儀式及其意涵為中心,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碩士論文:https://bit.ly/3fOKjdK
→王書偉,殯葬禮俗「禁忌」研究-以嘉義大林鎮為例,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https://bit.ly/39OO9zC
→洪美新,驟然喪親遺族治喪歷程的喪慟經驗之探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https://bit.ly/2Re31kF
→洪筱蘋,從台灣閩南諺語與語彙看喪葬禮俗之變遷-以嘉義地區為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https://bit.ly/3sZ4E3s
→徐福全,論臺灣民間喪葬禮俗中之禁忌及日常生活中因喪葬禮俗所引起之禁忌:https://bit.ly/3dD1OuQ
→《禮儀師的訓練與養成》第10章〈殯葬禮俗知多少〉,郭慧娟,2017,華都文化
→《平等自主 慎終追遠:現代國民喪禮》,內政部民政司,2016。
【 延伸閱讀 】
→《送葬協奏曲》| CCC創作集,韋蘺若明,2020:https://bit.ly/2R9PIS9
→禮儀師紀錄片:https://bit.ly/3uuFTwx
→喝咖啡,聊死亡,卻是笑聲連連?|獨立特派員 第666集 (死亡咖啡館):https://bit.ly/39PiQ7G
→臺灣死亡咖啡館:故事版,郭慧娟,2016,白象文化:https://bit.ly/3wzIRSf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七七仔們如果想寄東西關懷七七團隊與志祺,傳送門如下:
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111號8樓
🟢如有引用本頻道影片與相關品牌識別素材,請遵循此規範:http://bit.ly/shasha77_authorization
🟡如有業務需求,請洽:hi77@simpleinfo.cc
🔴如果影片內容有誤,歡迎來信勘誤:hey77@simpleinfo.cc
長榮大學 研究所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主持人: 李基銘
實習主持人: 何佳芸、 高玉霖(國防大學新聞系學生)
本集主題: #陶藝創作展 陳妍臻 (Yan-Jhen Chen)專訪
細微末節間的重複現象
創作者陳妍臻來自苗栗,幼時於鄉間田野中成長,她的兒時記憶中,沿著家門口出來即面對著緩緩的山坡,另一邊則盡覽著廣大遼闊的稻田。尚未搬到那喧鬧的台北前,她的生活被大自然的環境所環繞著,無論是下課時撿取松果,在經常有昆蟲出沒的遊樂器材區玩耍、去學校後山探險、幫忙家裡農務等。
每逢週末假日,陳妍臻與姐姐們常花約3個鐘頭的路程,到十公里遠的外公家遊玩,從田野小徑直到水泥砌成的道路,常一路望著天空唱歌、聊天,閱覽大自然的景色,因而養成這不經意時顯現的習慣:她的目光總會不自覺得,找尋週遭自然環境間的細微變化。
陳妍臻就讀高職時,主修數位媒體動畫,當時因緣際會下進入了畫室,而開始了純藝術的學習。這也是她第一次接觸陶藝的地方,因為在畫室裡度過了一段愉快的日子,日後進入大學時,便更加對陶藝及雕塑有著濃厚的興趣。大學期間的創作主題,陳妍臻皆以自己為中心發展,來感受家人、朋友及外在,給予她內心的想法,作為起初創作的養份。直到升上研究所後,她漸漸從過往的創作脈絡裡,挖掘到自己潛意識裡一直關注的題材。
喜歡攝影的陳妍臻,以拍照的方式將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捕捉起來,將鏡頭作為她的眼睛,把雙眼所看到的事物紀錄下來。但對於當下所產生的心情與情感,往往難以呈現在一個畫面中,內心的想像更是無法用影像的方式保存。創作,能夠使她心中所有想像具體化呈現,而陶瓷這媒材擁有可保存千年的特性,讓一瞬即逝的風景、甚至是記憶的消退,不會再因為時間而消逝。
親手捏塑的真實感 豐盈了自己
陶土是陳妍臻人生轉折的初始點,代表著新生。初次接觸陶藝時,她感受到這媒材竟充滿了能量,無論是土本身的韌性,或是她本身的力量,在施做的過程的捏塑、堆砌、刮土的動作,都讓她在其中感受到真實的自我。每一次的創作都代表著對自己新的認識,也包含著生活中所帶給陳妍臻的感動、體悟,還有挑戰。
「我不喜歡重複,而我的生活和創作中卻充滿了重複性。」陳妍臻每日從住家到學校之間往返的日常生活,就像是卓別林在《摩登時代 》中飾演的角色般,重複又乏味。即使不是在創作,她也常常輪播著同一首歌、同一齣電視劇,就像上了癮般的,即便她聽過、看過無數遍,還是得要撥放著甚麼,才能夠使她的內心感到安定,常常因為循環多次培養了慣性,如果一天沒有聽、沒有看,便會覺得渾身不自在。
她跟重複不斷糾結著,於是她便開始從看似充滿重複性的生活裡,尋求微小的差異性。就如同安迪‧沃荷的《康寶濃湯罐頭》,是生活中常見的罐頭食品,也是經常在電視廣告中、大賣場出現的大眾商品,即便看似重複,其實仔細地檢視,當中必然發現有些微的差異。
習以為常的事情 未必如此
陳妍臻的創作動機,來自於某次與父親一起除草時的事件,當中對一種植物所產生的好奇,使她開始注意到:原來習以為常的自然生態象,都是以人為的角度,將它合理、想像化了,察覺了現實上與想像中的差異,當下的打擊也觸動了她,終於明瞭到自然之於她的意義。
當時她在山谷間看到許多樹木被藤蔓覆蓋著,好似自然編織而成的綠色地毯般,便慣性的將大自然的「美景」視為理所當然。陳妍臻描述了當下的情景,那時父親教她如何將野櫻花樹上的爬藤植物除去,她才驚覺一棵樹長得再好,若只要被爬藤植物纏住,爬藤植物會為了生存攀爬至樹木的頂端,包覆並阻礙樹木的生長,使樹木被攔腰折斷、或是見不到太陽慢慢枯死,無法長久存活。原來這爬藤植物名為「小花蔓澤蘭」,導致其它植物難以生存,影響了自然的生態。
關注日常生活的細微處
在我們的生活週遭,有許多細微渺小的自然生態,也許大家都曾和陳妍臻一樣,不自覺地用人為的慣性將自然的視覺表象加以合理化,將自然美景當作為生活娛樂的一部分,而遺忘其存在的根本價值與意義。陳妍臻也希望透過她的作品,能使觀者重新認識生活當中,對生態、對人們而言,最重要的小事。
陳妍臻簡歷:
清華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系-藝術教育研究所 (碩三)
長榮大學 美術系-立體組 畢業
復興商工 美工科-電腦繪圖組 畢業
長榮大學 研究所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 地心隱力立體創作展 藝術家吳宗彥專訪
這集除了專訪藝術家吳宗彥外,也特別訪問了他的好朋友兼工作室的搭檔 #木雕藝術家陳佩吟,他們從學生時代認識至今,請佩吟來談談宗彥作品的成長與改變。
「原質之圓」吳宗彥,以非具象造型和自然材質與地球對話
吳宗彥以非具象造型與自然材質做為創作之初,本次展出以〝圓〞的造形為主要元素,嘗試與陶、石、木等不同地球的原生材質作結合,並與之對話,從日常生活中,將任何可能的物件轉換為藝術品,在不同地方與不同人們接觸,然後將感受以藝術創作刻劃出來。
以圓的形體和原生材質的結合
吳宗彥,屏東人,一直以來都嘗試著運用最簡化的造型來訴說想法,而本次展覽更是以圓的形體作為主要展出元素,圓是個完美的形,如同人想要達到自己認為完美的境界,去除圖像或外形的直接表達,試著讓觀者能夠有更多的思考與想像空間,藝術家再以圓的造形嘗試與陶、石、木等不同原生材質作結合,並與之對話,呈現出材質和造型本身交集變化後的結果,而這也一直都是藝術家吳宗彥所追求的,回歸自身,在不同地方與不同人們接觸,然後將感受以藝術創作刻劃出來。
來自屏東的兒時記憶
生於臺灣最南邊的太陽城屏東,從小話不多但喜歡親近大自然,吳宗彥因為住在郊區的三合院裡,所以有了許多機會接觸土、木頭等地球的原生材料,其溫潤的手感深藏在吳宗彥的兒時記憶中,而在學習過程前期都是以學業為主,並沒有特別想過未來的事情,但是當大學須選擇科系時,便開始回想自己所喜歡的事物,有日文、音樂、美術這三者,最後因緣際會之下,進入長榮大學美術學系,倘若不去算童年自己亂塗鴉或做立體勞作等,大學才是吳宗彥初次踏入藝術的學習之源。
從美術學系到藝術工作室
自長榮大學美術學系開始才算是初步踏入藝術學習旅程,大學中的藝術教育,對以前都沒接觸過的吳宗彥來說,是一件不太熟悉的事,由於大學階段學習的多樣性,不論是平面還是立體,電腦繪圖或者是設計,常在晚上宿舍門禁之前,才從教室忡忡離開,有時候甚至會直接待到早上,而模仿大自然是他最常創作的方式之一,抑或是將同學不要的廢料揀拾起來,並視為重要的材料,學習過程雖然不太容易,但「選擇自己所喜愛的,便會喜愛自己所選擇的」這句話常提醒著他,大學畢業前,因為想要繼續研究這充滿未知的藝術領域,所以進入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攻讀研究所,在這段期間更是深入探討自我創作,對於立體藝術更是義無反顧地愛上,這也更確定了吳宗彥想走的創作之路,並在畢業及退伍後,與木雕藝術家陳佩吟成立「心藝十三生活創藝」創作工作室。
發現生活中的可能,屬於吳宗彥的探索藝術
對吳宗彥而言,藝術是美感的衍伸,也是充滿樂趣的源頭,他喜歡到處旅遊,去經歷不同的感動,或者發現生活中的可能,那些常看到但卻很有趣的事物,回到創作中,吳宗彥嘗試運用不同的材料與方式作結合,從日常生活中,將任何可能的物件轉換為藝術品,不論是陶土、木頭、金屬還是石頭,以近似貧窮藝術的概念,去引發出那未知的可能,創作是一直存在,但有著許多已知與未知的形式,像是我們身處在地球,看似不變的大自然,卻始終有著無窮的變化,於是乎,以圓作為創作形式的想法漸漸誕生了。
從〝圓〞開始,不斷與陶土、木頭、石材對話
圓球在吳宗彥的創作中,起初是模仿自己所關注的地球,但持續創作後,發現圓球或許有自我的存在,從屏東出生,到了台南與台北念書,後來在澎湖當兵,目前位於苗栗三義開設工作室,在這不斷轉換環境的過程,像是球體般會持續前進與轉變方向,這樣的狀態也像在自己創作時的心態,會總是不斷地做不同的嘗試。而在創作時所使用的材質也都是大家都有機會碰到遇到的土、木、石,除了喜歡它們的色澤與溫潤外,在創作中總是能藉由對話而產生新的火花,這些屬於自然界的源頭,或許也代表著那最純粹的創作初衷。
暗房,獨特的展覽觀看形式
這次在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的展覽,主要是以不同方式展現土木石的原本樣貌,觀眾除了會看到打著燈並將作品放置於檯座上的展出方式外,一處無光的暗空間,搭配上黑色檯座,有別於前者展場的狀態,使觀者將平常所依賴的視覺趨近為零,藉由暗房形式改變展覽整體的調性,並顯示它們平常隱藏的另外一種能量,期望能讓大家在這樣的氛圍下,重新體悟自己所熟悉的自然,就像是地球的兩面,當一面是明亮的白晝,另一面則會是漆黑的晝夜,這兩種差異促使觀者去思考藝術不只來自生活,同樣也來自於新的感受,指的是不同觀看方式或角度的改變,會帶起另一種獨特的生活體驗,這想法來自於藝術家的創作過程與理念,吳宗彥認為藝術是屬於任何人,與觀者應該是非常緊密的存在,創作者只是藉著作品與展覽述說,讓觀者對自己認為熟習的事物有著新的感知與體認,而我們還是會不斷地探索,持續地認識這顆生命之星。
回歸到自然和地球本身
吳宗彥的創作源頭以非具象的造型與自然材質做為創作之初,而自然又回歸於地球本身,他認為的藝術始終出自於生活之中,但或許過於平凡,人們常會因科技資訊的繁多,而無法細細感受這些源自於自然之中的感動,所以藝術家希望藉由來自生活中能夠獲得的材料與材料本身的特性,再去思考如何呈現並凸顯材料的最佳展呈形式,然後經由展覽,讓藝術家與觀者再來一次新的冒險。(文:金車文藝中心)
吳宗彥簡歷:
2007 國立屏東高級中學畢業
2011 長榮大學美術學系畢業
2012~2014 擔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陶塑》助教
2014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碩士班畢業
2014~2015 服兵役、退伍
2015 與陳佩吟共同創立「心藝十三生活創藝」創作工作室
2015 苗栗縣銅鑼鄉新隆國民小學指導陶藝課程
長榮大學 研究所 在 關於研究所推甄 - 長榮大學板 | Dcard 的必吃
關於研究所推甄. 長榮大學. 2019年9月4日15:58. 最近又在思考未來要不要繼續唸研究所但大一上真的沒把課業顧好如果系排大一上學期在16% 大一下在7% 假設未來的排名能夠 ... ... <看更多>
長榮大學 研究所 在 南台灣最好的私立大學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 - Facebook 的必吃
南台灣最好的私立大學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 90 likes. 長榮大學承襲耶穌基督救世愛人的精神,以「虔誠、勤奮、榮譽、服務」為校訓、以「全人牧育,長榮永續」為願景 ... ... <看更多>